在现代年轻人眼中,奶茶的地位极高,你敢想象,会有人特意从大老远打飞滴去喝奶茶吗?
这些充满诱惑性的茶饮品牌,背后隐藏着什么“黑幕”?今天局长就带你们来看看。
“古典国风”:茶颜悦色
在今年5月,茶颜悦色终于官方宣布进军武汉,终于迎来它“出湘”了,这一官宣就上了热搜。
有人就很疑惑,茶颜悦色为什么这么爆火?
上面社长说的,能惹人打飞滴去喝奶茶的店,茶颜悦色就在其中之一!
要说茶颜悦色为什么能够俘获大量年轻人的心头,离不开它对“中国风”的定位,它还被网友喻为“最会做文创的茶饮品牌”。
茶颜悦色的品牌Logo是来自小说《西厢记》主角崔莺莺的执扇图,古香古色的画面感,具有极高辨别度。
而店内的装修及布局也都是采用中式风格,既有情怀又独有灵魂。
连奶茶杯身的包装也非常注重细节,都是一些中国传统名画。听说,老板为了买这些名画版权,还花了上百万呢!
非常具有欣赏性的包装设计,给茶颜悦色“中国风”的定位更加做足了底气!
茶颜悦色极力打造的“中茶西做”新式饮品,加上从中国传统文化提取出来精华的设计,比如富有格调的店面设计、典雅国风的logo设计……赶上了这两年的国潮流行文化,不想火都难啊~
“灵感制造”:喜茶
喜茶,是奶茶界的“网红代表”了,街上但凡有他家经典小人LOGO出现,必然会出现大排长龙的现象了。
「HEYTEA喜茶」,从皇茶变成喜茶,致力打造“年轻化、科技化、国际化”的中式新茶饮,用“中国制造·灵感之茶”的理念革新中国茶饮,赋予新茶饮都市社交的属性。
喜茶的logo是一张侧脸:一人手握一杯喜茶,合眼,神情陶醉。好像随时随地都可以把人带进去这个场景,让人一看到这个喝茶的样子,就会联想到喜茶。
“被奶茶耽误的设计公司”喜茶,在店面设计上也是下足功夫了。
它一直以“千店千面”的店面设计展示给消费者,给人们带来新鲜感,让喜茶不会成为一次性“打卡”消费的饮品店。
除了店铺设计,自称“灵感之茶”的喜茶,做的海报设计也是比艺术品还精致,极具幽默感,也把“土味”宣扬到极致了!
细数下来,这几年喜茶开店如潮,但它还是不断给人们制造新鲜感,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感,这也是为什么喜茶这个品牌能受到当代年轻人口口相传、好评不断的原因了。
“生活美学”:奈雪の茶
说到奈雪,大家应该并不陌生了吧。同样是以“新式茶饮”现世,从网红变成经典,开创“茶饮+软欧包”双品类模式,成为当下新式茶饮头部品牌。
简约的logo设计,还把它手袋玩出了新花样,简直就是行走的宣传招牌;
奈雪の茶的每个门店,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体验式的消费场合。
我们会常见到这样的门店:
内敛温和的空间设计,以白色为主色调,配套的餐桌椅除了沙发,还有软式欧美风的凳子,简约时尚,保持自我格调,妥妥成为了“网红”心中的打卡地;
还有在厦门的“春镜”主题店,空间采用大面积的奢华金,走进店内瞬间有种阳光透过枝芽的清新感,坐下来恨不得把手机内存拍满再离开~
今年7月份,奈雪继新加坡后,在日本开设了第二家海外门店。在这次的门店上,奈雪格外用心,延续日本一贯通透明亮的视觉观感,以适应日本的现代文化。
奈雪通过生活美学设计,给人们营造出的颜值经济“粉圈”文化,潜移默化地向我们传达“在奈雪遇见一切美好”的理念,总让人止不住期待:下一次奈雪还能玩出什么花样儿来!
“诗酒花茶月”:伏见桃山
伏见桃山原名“汴京茶寮”,在南京明瓦廊起家,后来因为山寨店泛滥,更名为店里的同名饮品。
前段时间,因为“内增高事件”引起热销到断货的“伏见桃山”饮品,这个巨型杯的设计,真的把人类的想象力无穷放大了。
在伏见桃山的每个门店入口处、点单台边……都有一个红色柱子的摆件,而且墙壁上还会有祈求平安、健康的神符,让人瞬间进入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的世界。
最最最具有品牌标志性的是,它七彩墙前的发光桃子logo,以及日文的文字元素。从内到外,都和日式风格紧密相连。
“伏见桃山”所营造的独特氛围,让人不自觉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日式小茶馆,击中了很多“少女心”。
“治愈系”:厝内小眷村
提到厝内小眷村,可能极少人会知道它的存在。“厝”(cuo)是闽南语“家”的意思,致力于给漂泊在城市中的异乡人以“家的味道”。
厝内小眷村的创始人以“一杯幸福茶,一份人情味”的宣传标语,感化人的心尖,和客人达成情感共鸣;
而且,在店面设计和店内装修上也给人一种“家”的感觉,在进门点单的时候,服务员说的欢迎语却是:“欢迎回家”,让漂泊人内心充满温暖。
奶白色的店面,木质的饮品单,极有南方艺术气息的装修风格,深入人心。
纵观现在的茶饮品牌,喜茶、奈雪、茶颜悦色、伏见桃山、小眷村····我们可以发现到一些共性:
1.在“颜值即正义”的时代,每个品牌不单单只追求口感,他们也在慢慢向设计靠拢,极力创造与众不同的精致外表;
2.这些茶饮品牌更加注重对品牌文化的输出。希望通过他们精致的包装设计,向消费者传递一些品牌价值和文化属性,获得品牌归属感;
3.而且现在,不管是奈雪还是喜茶……他们越来越重视对社交场景的打造,极力给消费者打造一个除了家和学校/公司外的「第三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