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上映的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受到了极高推荐,电影主要是讲了俩个抗癌家庭,俩组生活轨迹,主线是温情的现实故事。但今天要浅谈的主题并不是电影,而是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和重大疾病患者的家庭中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提及的病症后期都会各别针对的简单医学科普和专业心理干预方法内容推送)
1
|该不该向患者隐瞒病情
近日微博上有一个话题“该不该向癌症患者隐瞒病情”,1/3的人选择对患者隐瞒,但是反之所有人却希望真实了解自己的病情。在大千世界,人吃五谷杂粮的哪有不病不痛的时候。人们之所以被重疾击倒,因为对于人们而言,除了被疾病本身对身体的伤害以外还有精神的伤害,这是来自魔法和物理的双重攻击。在是否告诉患者病情之前,应该做的是分析病人的承受能力程度,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判断,选择是否向患者告知身体状况。比如有一个朋友的奶奶患有肺癌,家属选择不让老人知道。把治疗药都装进维生素的瓶子里。老人按着维生素吃,没有心理负担,这些年来来往往看起来精气神十足。又比如一位年轻的孩子,被确诊为白血病,一直都清楚了解自己病症,积极配合治疗,心情乐观向上,病情倒也是稳定。该不该告诉患者,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见仁见智的事情。
【天总会亮,
没有太阳也会亮。】
2
|患者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对于面临重大疾病而致残或末期病人的情绪五个阶段模型表示,人们在遇到重大疾病的时候情绪会经历的五个阶段,(其他类重大创伤同样适用)
1)否认期;否认疾病或创伤带来的结果。患者本身不接受或否认确证报告的结果。
2)愤怒期;情绪愤怒,发出“为什么会是我会有这种遭遇”的质问,或出暴躁的言行。
3)协议期;出于策略性考虑而不再愤怒,认为好的行为或许能换来良好的健康,表现出对生活积极向上的行为,仿佛与事件之间有某种“协约”。
4)绝望期。意识到事情不可逆转,情绪绝望,心里默算着死期。(容易有极端行为的出现,此阶段心理状态较为危险)
5)接受期。已虚弱得无力发怒,习惯了临死的概念而不再绝望,适应了死亡的来临。
除了重大疾病带来的心理伤害,长期受慢性疾病困扰的患者,同样承受着不同的心理压力。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和风湿等这类疾病都是现今社会比较常见的顽固慢性疾病,因这种疾病治疗周期漫长,彻底治愈难度大,且需要长期定时定量服药,患者们需要承受疾病带来的躯体化疼痛以外,自尊心受挫,甚至还要承受因这类慢性疾病带来的未知病发症,容易出现恐慌,焦虑等一些列的负面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患者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认为反正也治不好,极易造成消极情绪,开始破罐子破摔,不积极配合治疗,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
|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
「中风偏瘫患者的家属说」
“我不怕体力活,再累再脏都没关系,但是患者不配合,心理实在承受不了了”
「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家属说」
“我什么时候可以关了灯,好好的闭上眼睛踏踏实实地睡一觉”
「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说」
“我宁愿他得的是绝症,而不是自闭症”
「患者背后的“患者”」每一位患者的背后都有另一群焦虑的患者—<患者家属>。因为照顾患者是极其考验家属的耐心、体力、精神的一件事。患者和家属精神是相互依托的。缓解两方的心理情绪可以,相互换位思考,患者体谅家属的焦虑,家属体谅患者的恐慌。
“你知道人类最大的武器是什么吗?”
“是豁出去的决心。”
「生老病死」生是希望,老是必然,病是常态,死是结果。面对疾病时,不论是患者还是家属,相互依托,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尽可能的减短悲观和拒绝的俩个心理阶段。坚持相信现代医学,相信科学(病急乱投医,过于轻易相信不经过证实的偏方),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在你生命里是不是有这样的时刻:
当你抱着豁出一切的决心做某件事时,
人生的道路上,突然就变得豁然开朗了。’
🌹 送你一朵小红花,愿你此生无病忧。🌹
结语
在我们避谈“生死”的认知里,
都希望拥有无病无灾,长命百岁的一生。
可漫长岁月里
总不断发生的混乱
对未知的迷茫
后来我们才知道
「生老病死」
就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