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今日头条@核桃君 如有侵权 请联系发布者删除
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最开心的日子,毕竟这时候可以收到许许多多的压岁钱。
而最近刷屏的2021全国压岁钱地图上,我们也能看到,各地的压岁钱水平随着经济水平水涨船高,其中最高已经达到了5位数。
那么随之问题也就来了,压岁钱到底应该怎么处理?
这个问题昨天就登上了热搜,其中专家根据《民法典》介绍说,如果孩子是8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那么父母可帮保管,但不能替孩子花。
不过评论区却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站队家长——
“本来就是家长的钱,先给出去又收回来,怎么成了孩子得了?”
另一种声音则是力挺孩子——
“给了孩子然后又拿走,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大家吵得水深火热的时候,我注意到有另一条新闻也出现在了热搜中,视频里,小姨对外甥女说,磕一个头100块钱。
没想到,孩子疯狂磕头,一下子“磕”走了小姨1600块钱。
看上去挺热闹的一条新闻,评论区却是一片指责之声——
原来磕头是为了要钱,那和在街上磕头要钱有什么区别;所以在宣传什么价值观;现在的孩子只认钱······
看到这里,我不禁意识到,一个小小的红包背后,却是家庭教育的大难题,尤其是对于孩子的财商教育。
尤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让孩子更早地学会和“钱”打交道,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压岁钱的去向很明确,“妈先给你收着”。
而这一“收”,便是一去不复返,就像网友们说的,孩子永远只是压岁钱的转运站。
而这样的“收”往往又带有强迫性和教育性,不上交便是不懂事。
可是你有想过吗?这份“懂事”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俗话说“钱是人的胆”,童年时期没怎么自主花过钱的孩子,长大后往往骨子里会充满自卑,由此限制在他们之后的选择,容易逃避和畏惧;
也有孩子因为小时候没机会花钱,某天有钱了之后便会陷入“失控”的状况,大把花钱以填充自己空了很久的欲望,然后彻底沦为钱的奴隶。
总之,从小不支配钱,长大注定会被钱支配。
除此之外,不由分说拿走孩子的压岁钱,其实也是带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两个小孩因为不想上交压岁钱,干脆选择失联,然后去游乐场买了很多零食,吃了大餐,还去看了心心念念的3D电影。
新闻爆出后,网友都称呼孩子是“熊孩子”,但谁注意到了,这种反叛恰恰是孩子与父母之间信任链的破裂。
而孩子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对抗父母的同时,成就自己的自尊心。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里写道:
成年人在面对金钱的问题上,以平等尊重的姿态和孩子交流对金钱的看法,做好榜样,孩子眼中所见心中所想,自会建立自己对金钱观的良好认识。
把压岁钱留给孩子,成全了孩子的童年,也拓宽了孩子的未来。
《穷爸爸富爸爸》里有句名言:
即使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也会有其他人取代你来教,这个人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
教育家默克尔也说过: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根据耶鲁大学的研究,5岁到12岁正是培养孩子理财观念的好时期,家长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通过压岁钱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钱”——
一、告知压岁钱的意义。
压岁钱,首先是来自长辈对后辈的祝福,除了钱本身的价值之外,这份来自长辈们的美好心意,更加值得我们铭记和感恩。
二、明确压岁钱的归属。
既然是给到孩子手里的,那么作为父母,我们不该“以父母之名”理所当然地拿走这些钱,而是很明确地告诉孩子:这钱,是属于你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拥有完全的支配权,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合理地花在该花的地方。
那么我们需要询问孩子的花钱计划,然后一条条地讨论这些开销的合理性,比如是不是花了太多买玩具,比如要不要再省省买更想要的东西等等。
三、讨论压岁钱的花法。
有远见和大格局的父母,其实都懂得如何帮助孩子协调开销,把钱花明白了,家长们可以尝试这样做——
10%的压岁钱,用来给孩子作为零花钱,孩子想买零食玩具,由他自己做主;
40%可以用来储蓄“逐梦基金”,例如孩子特别想去海边,那就从中抽出一部分,另外设置些激励方式,让孩子自己攒够去看海的钱;
40%可以用来理财,给孩子开一个独立的账户,让孩子早早开始接触“储蓄”、“利息”、“贷款”等金融概念,培养孩子的理财思维;
最后可以拿10%用来做公益,“会花钱”一定不是“只认钱”,人的感情、善良等品质永远大于钱财,塑造孩子品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总而言之,孩子的一生会得到许许多多的财富,压岁钱只是其中一种。
处理好了压岁钱,孩子自然能学会合理对待生命中的其它财富,从而活出更有意义更加珍贵的人生。
我们总说,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
这种流传了数千年的父母之爱,早就超越了金钱本身的价值,并不是说给孩子赚了多少钱,或者留了多少钱;
而是从当下开始,之后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和孩子一同,积攒每一块钱的力量,唯愿孩子踏着坦途,通往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我们还是要提醒各位家长,时代的变化给我们最大的警醒就是——
下一代的成长速度远比我们所见到的快得多。
所以,请相信你的孩子,相信孩子的智慧和独立,同时请相信你的教育,相信你的用心和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