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一月,在到来之前就已经是“史上最强一月”,“八万八”的《紫罗兰永恒花园》、“国家队”的《Darling in the FranXX》,还有fate的新作《Fate/EXTRA》,花田十辉担任系列构成的《比宇宙更远的地方》。这个季度让动画爱好者们眼花缭乱,但在这个“最强一月”收官之后,反而杀出了一匹黑马,获得了开播之前大家都未曾预想到的好评,以及当季仅次于《idolish7》的圆盘销量。
这匹黑马就是《摇曳露营△》。
《摇曳露营》由芳文社同名漫画改编,由动画公司C-station制作。与同期的作品相比较,这部轻百合出身的作品谈不上剧情多出彩,画面上也显然很难和同期两部大制作掰手腕,反而作品对露营中悠哉游哉的氛围的描绘成为了关键。相信很多人在看完其中的某一话之后,都或多或少产生了“好想去露营啊”的心情。
清新治愈的氛围从何而来?今天就想稍微聊一聊这个话题。
志摩凛的单人露营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志摩凛?如果从情节本身上说,她与她“单人露营”的故事本身就很讨喜,甚至说是很媚宅:宅宅们难道不是一天到晚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吗?甚至可以说“单人露营”只是在一个特别的舞台上讲述“一个人”的故事。
而“独处”的意象的讨喜之处在于,它把群体之中与他人的互动,变成了与情境的互动,或是与自我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得不到语言上的应答的,湖水和富士山都不会理睬你,因此只有行为是有意义的。这点与通常的芳文社轻百合很不一样,因为“女孩子之间的互动”在一般的轻百合作品中是很重要的(否则怎么体现“百合”),但《露营》降低了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如果以描绘行动为主,也就是只以画面推动故事,信息量瞬间就被削减了很多,故事以一个“慢”而“沉稳”的节奏向前推进。就以第一话为例,志摩凛来到本栖湖边的露营场后,扎营、捡柴火、生火,动画没有略过这些细节,反而加重笔墨去缓慢描绘,本身只是做露营的准备工作,却占掉了一话近半的篇幅。我认为这种“慢”是能传到屏幕外的,看动画的观众不需要费脑筋去理解人物在做什么、说什么,自然也能放松下来。
志摩凛本人也散发着这种空气,一个寡言少语,喜欢独自露营的少女,配音选拔时也要求了比较低沉冷静的声线,可以说是很契合这一氛围的。可以想见让抚子来单人露营会是什么场面(手忙脚乱?大喊大叫?跑来跑去?),相比之下志摩凛才是让这种沉稳放松的气氛发展下去的人,她也能够享受这种单人露营。
故事的季节同时也是佐料,想必各位能够理解:冬天的午后坐在篝火旁边,身上盖一条毛毯,清冷与温暖的反差就足以让人沉静下来。动画的放送也恰好是在冬季,相比于前些天上海33摄氏度的午后,在前年冬天的夜晚,观众们一定更能有所体会。
立山秋航的营地主题曲
在上一段中提到过,对话的稀疏降低了动画的信息量,同时也把动画的配乐提到了一个醒目的位置。而我接触到的《露营》观众们,无不会夸赞它的配乐:总体上的BGM时而顽皮,时而舒缓,对于一个轻百合作品来说,同样“轻”的配乐是再合适不过的。但在此之上,我对立山老师为各个露营场创作的主题曲更有兴趣。
就以第一话的本栖湖为例,在原声CD中,本栖湖的主题曲《キャンプ場のテーマ~本栖湖~》(露营场主题曲-本栖湖-)其实是一个三段的组曲,三段共用一个主旋律(本栖湖的主旋律简单写出来是1555645 1332431,其他主题曲也是同样组曲+共用主旋律的结构,只不过段落的数量会有变动),同时不同的段落对应这一话中不同的桥段。
本栖湖主题曲的第一段对应的是志摩凛最初来到露营场搭帐篷的桥段,所以让曲子配合露营场带给人的印象非常重要。在动画制作前期,制作团队去露营地拍摄过外景,不仅是为了画面的取材,这份外景资料也被交给了负责制作音乐的立山老师。从动画中的表现来看,本栖湖边的露营地近水,视野很开阔,也没有什么游人,总体上给人一种辽阔的感觉;立山老师用笛子表现主旋律,或许是出于这份“辽阔”的考虑,同时在前奏部分使用了吉他,我认为是用来表现“水”这一要素。总的来说,这首“营地主题曲”成功地在最初和观众对营地的第一印象相契合了。
在此之后,第二段的音乐更加欢快,用了大量的跳音和停顿体现活泼的感觉,在故事中对应的部分是志摩凛捡松果和木柴的桥段,相比于上一段配合场景的作曲,这一段更多是配合人物的行动。有趣的是,在伴奏中好像有加入锅碗瓢盆的效果音,或许是为了更突出“露营”的感觉吧。
最后一段或许是听上去最美妙的一段,对应的段落是第一话结尾前,凛和抚子看见云雾散去的富士山的那一段。在前奏部分立山老师就使用笛子,或许是想直接表现出夜晚露营场边的空旷;随后在过渡部分,小提琴的音阶爬升已经明确地为主旋律打下铺垫,最后主旋律和月光下的富士山全景一起出现,为这一段画上完美的句号。
分析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证明一点:《露营》的音乐和故事的契合度很高。但同时,音乐又不仅是佐料,有时更多是正餐。很多地方纯粹的画面是相对沉闷的,虽然美少女搭帐篷很好看,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想看那么久。立山老师的音乐补足了画面表现上的不足,有时是“慢”的氛围,有时是“放松”的心情,都成功地通过乐曲传达到了观众心里。
露营的真实感?
“真实感”是我看动画的时候很关注的一件事情。作为一类表现力很强的载体,同时也作为从“虚构”出发的亚文化,动画本身对“真实感”的需求并不是很强,但同样不排除添上真实色彩后更加出彩的作品。我认为《露营》中对于真实与虚构(或许更应该说伪造)的把握才创造出了露营的清新氛围。
从画面上说,背景美术当然是最重要的,可惜我不懂绘画,没有办法做比较专业的分析,但我相信即使是普通观众也能看出来一点,就是美术部分追求与作画部分产生区别,重点在于把背景做得更加拟真。除了使用制作组的外景资料以外,美术组还大量采集了网络上的照片,也去取景地做过实地考察,才做出了最后成品中的水准。
而“细致表现露营过程”这一点已经聊过就不再多谈,值得一提的是,在官方的公式书(guidebook,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中有很多露营小道具的详细设定,我觉得很有趣。
音效部分也是重要的一环,事实上我在追番的那段时间永远要戴着耳机看这部动画。我很喜欢听背景中的效果音,像是火堆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声音,湖边浪花哗哗的声音,或者风吹过大草地沙沙的声音。音效很好地体现了一种临场感,尤其在其他声音要素(配音、音乐)缺失的时候,音效能更好地把人带进露营的气氛中。
但并不是极尽真实地描绘就可以了的,例如美术监督海野よしみ在访谈中就提到过,在绘制夜景的背景时,实地的景色受到很多商店和游客的人工光源的影响,和动画中最终完成的背景美术差别还是很大的。在其他背景的绘制上也有很多要素的省略,虽然和实际的外景不一样,但是这种省略让景象更贴近了观众理想中的露营。
作品本身就是虚构故事,但为了让观众有代入感,需要进一步在虚构中添加真实,在真实中又做出必要的省略。我认为动画的乐趣就在于它能够创造出一个理想中的世界,虽然大家都明白“这可是二次元啊”,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感到向往。
结语
2018年的《摇曳露营》可以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轻百合还可以做成这样。动画在播出后也带动了日本的一小段旅游热,甚至是我今年寒假去富士山河口湖的时候,发现当地的纪念品店里还摆着《摇曳露营》的周边点心(可惜是点心,不然我就买了)。
阿宅们这次不是对美少女感兴趣了,相反,他们更想去露营,去感受作品中描绘的轻松、悠闲的生活方式。这确实是从侧面表现出了这部作品塑造氛围有多到位,或许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各位早有想过,那就权当再回忆一下那部让人沉浸进去,放送下来的动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