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有着暴力父亲、破碎家庭出身的孩子,却性格迥异、命运完全走向了两个方向。
大儿子嗜酒成性,和父亲一样残暴。命运也与糟糕的父亲一样,穷困潦倒。
小儿子却成了当地有名的律师,性情温顺祥和,富甲一方。
同一个原生家庭出来的孩子,为什么会走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极端呢?

这两个孩子的解释却出奇的一致:谁让我生在这样的家庭呢!
看过这个故事的朋友都能认识到,两兄弟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一个积极向上,一个自甘堕落,所以命运迥异。
每个人都想成为那个积极向上的弟弟,但现实世界中却并非如此。
因为积极向上的心态,看起来太抽象了。它似乎与生俱来,好像要么存在于人的基因里,要么是环境塑造,或是原生家庭的产物。
这样的想法,使得那个充满激励感的故事,变得索然无味。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E从小成长在贫民窟,7岁那年才拥有自己的第一辆脚踏车。但是车刚到手骑了没一会儿,E就被一辆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车撞倒了。
车主将E送进医院,向E一家承诺会承担所有医药费,再赔给他一辆新车。
但是车主离开医院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高额的治疗费,使得本就贫穷的E一家,更加雪上加霜。
之后的很多年,E一家人对陌生人都充满了敌意和恐惧。E的父亲更是对社会失望,开始酗酒,消沉度日。
但是在E14岁那年,他读到了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

结合自己的经历,E发现那次事故并非E一家人的错,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不懂法律,所以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
从那以后,E立志成为一名律师。多年后,E当上了法官,还辅佐总统出台了一系列民权法案,帮助了更多处于不利境遇的人们。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自心理学家米哈林的一位受访者。

从E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启发:
如果我们不是把目光仅仅聚焦在外界,而是看向自己身上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有希望改变一切。
E开始和父母一样,只是在埋怨那个狡诈的车主,生活因此陷入无穷的困顿当中。
而当多年后读到宪法,E才意识到应该把目光投向自己,发现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改变命运。
这就是”主动承担责任“的妙处。当遭遇痛苦、挫折和意外时,不是抱怨社会、埋怨他人,而是想想自己应该如何去做,能够在未来完美解决同样的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才有机会走出深渊。























